论那文凭的价钱

夜深人静时分的煤油灯下

学堂的门槛原是高的。

旧时读书人寒窗十年尚不敢言功名之事而今倒好连那商贩走卒也要往纸堆里钻去——这世道到底是变了。

"报名费三百大元整"

黄铜钱叮当响处原不单是米面铺子连这圣贤书也沾了铜臭味那些个招生简章里蝇头小楷写的分明:

  • 学费年五千至八千不等
  • 书本费另计四百有余
  • 杂项开支犹如蔓草滋长

某夜听得胡同口王掌柜算账:

"小儿在城西读个夜校竟要这般银钱!" "张先生可知晓?去年老李家二小子报的计算机科系光买那洋码子教材就花去半月工钱!"
各色培训班海报在电线杆上飘摇似招魂幡
"包过班""保录取"的字样倒像是医馆门前的狗皮膏药
京城三校资费录(单位:银元)
A学堂B学院
首年费用合计七千三百文至九千八百文不等
写于民国一百一十三年深秋 后记:此文成时忽见窗外霓虹闪烁原是对街新开了一家"速成大学报名处"
某公问:"这般花费可能赚得回来?" 对曰:"君不见城东赵举人考了三年公务员仍在备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