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味儿:教育市场的高额收费与知识物化(成考专升本价格怎么收费)
论"升学之道"里的铜钱味儿
近来总听得些怪话:说是那成考专升本的学堂里弥漫着铜锈气。
有人将文凭比作新制的皮鞋——原是补鞋匠的手艺却标了洋行的价码。
这话倒教我忆起二十年前在绍兴教书时的事:学生问先生要束脩几何?
先生捻须笑道:"这学问岂是称斤论两的买卖?"
一、各色学堂的门槛钱
- 公立学堂之流约摸五千至八千不等
- 私立书院则动辄上万有余
- "包过班"竟敢索要三万雪花银
前日遇见个后生指着告示牌骂街:"这报名费二百三又是甚么名目?
莫非主考大人家的墨宝也须我等平摊?"忽而想起《儒林外史》里的周进
在贡院哭号的情景——原来百年过去科举场的铜臭味倒越发浓烈了。
"知识的价码原该写在书页间
怎地如今都刻在收据上了?"
二、暗处的碎银子
名目 | 市价(元) |
---|---|
"内部资料"费 | 500-2000 |
"专家押题"费 | 800-3000 |
"保过疏通"费 | 10000+ |
有个远房亲戚说起段掌故:某私塾先生收了三斗米便肯教《三字经》
如今这世道倒是进步了——教辅资料要扫码付款才得见真容。
这让我想起孔乙己赊账吃茴香豆的光景:读书人的事总归是清高的。
三、看客的闲话与真相的份量
[案例甲]王姓考生缴纳六千八百元后
发现教材竟是十年前旧版
[案例乙]某机构承诺退费却百般推诿
最后竟连门面都搬空了去
[案例丙]自称教育局关系户者收取三万保证金
至今杳无音讯...
我劝诸君莫学那阿Q画圆圈的劲头——闭着眼把钱袋子往衙门里送。
倒是该学学刘和珍君查账的本事:报名须知要逐字看过才罢休。
记得上月见个老农在教育局门前徘徊数日只为核实一张收据的真伪
这世道究竟是谁该羞愧呢?
四、结语:书生与钱袋的悖论
前日与旧友吃酒时听得妙语:"如今求学问好比买官鬻爵
不过换了张体面的幌子。"这话虽刻薄却道破几分真相。
诸君当知真正的学问不在缴费单的数字里而在青灯黄卷中
只是这道理说给当铺掌柜听怕是要笑掉大牙的。
[本文所涉金额均系2023年市场调查数据]
[文中人物及事件均属虚构]
[请读者自行核实最新收费标准]
后记:夜半写此文时忽闻窗外有猫叫春声
想来连畜生也晓得季节到了该行其事
却不知某些办学者何时能明白教育本不该分季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