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升学记》:升本路上的青春与人性(专升本)
升学记
夜正长,"升本"的路也正长。我早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这路上的青年了。
"读书人的事",孔乙己说,"能算偷么?"
然则今日之所谓"升本",大抵不过是新时代的茴香豆罢——四样写法总归要会的。
一
京城里的茶楼总飘着各色议论:"某家的小子考了三次专升本""某府的姑娘读了五年还在大专"。这般话头在茶碗里打着转儿落下些茶渣子来。

街角的旧书肆里总堆着历年真题
常见那些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们抱着书本在路灯下徘徊——图书馆的座位是要抢的。"早上五点排队"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亲眼见那灰蒙蒙的天色里站成一条长蛇阵。
二
年岁 | 考生数 | 录取率 |
---|---|---|
庚子年 | 百二十万 | 四十取一 |
辛丑年 | 百五十万 | 五十取一 |
衙门公布的数目字终归带着官气儿 |
"横竖都是要报班的",补习班的先生们抽着纸烟笑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哪里懂得考试的门道?"他们教人如何把文章写成八股模样——开头须得四个排比句;结尾必要喊几句口号。
三
- A君每日抄写英语单词到寅时三刻
- B姑娘在食堂打饭时还捧着数学公式集子看
- C先生把《大学语文》拆成单页缝在被套里温习
"这是吃人的科举!"有人拍案而起,"但总要尝几口才晓得咸淡。"说着又埋首于题海中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那声音像从铁屋子里传出来的。
四
"专科生就像后厨的二等学徒",招聘告示上的字眼刺目得很。"月薪三千五包吃住",这价码倒像是前清的年景。
"不如去南方打工罢",老家捎来的信上说:"隔壁王家的二小子在电子厂都当上组长了。"可那些课本早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就像战士的刀枪总要见血才能甘心。
五
录取榜前 有人放声大哭 有人默然烧掉所有的复习资料 有个戴眼镜的青年突然大笑三声: "原来这就是龙门!" 转身却撞在了水泥墙上 额角渗出殷红的血珠 像极了朱批的印记
尾声
寒夜里的自修室依然亮着灯 。那些佝偻的背影 ,倒像是未完成的雕塑 。也许终究会有几个从窗缝里挤出去的 ——带着满身的油墨味儿 ,闯进另一个更大的考场 。那时他们或许会明白 :这场考试不过是个引子 ,真正要交卷的人生答卷 ,还在后头写着呢 。 p >
某年冬夜记于沪上书斋 small >
div >
div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