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与纸墨:新式教育的变迁(函授大专和远程教育)
论电波学堂与纸墨文凭
一
京城茶馆的蒸汽未散时节,"速成学堂"的招贴已糊满了灰墙青瓦。
那黄表纸上的墨字倒像是活物:三个月可得师范文凭者有之;不用拜师能成会计师者有之;更有甚者将广告印在洋火盒上——"识字者皆可考取大学"。我常见那拉洋车的阿四揣着油布包往邮局跑得勤快得紧。
二
记得二十年前科举初废时,"新学"像正月里的爆竹般炸响在九州大地。
老学究们抖着胡子说这是"离经叛道",却不曾想今日这新学竟生出这般模样:红漆木匣里装着印刷讲义竟要算作课堂;八分邮票寄去的答卷便能兑来毕业文书。
"这倒像西药房的万金油,"茶馆掌柜捻着账本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买卖。"
三
前日遇见同乡祥林嫂的儿子水生——那个当年在闰土瓜田里捉猹的少年。
"先生可知现在学堂的妙处?"他掏出一叠洋装书册,"白天在纱厂做工十时辰夜里仍能当大学生!"书页间夹着上海某校的通信课程单子。
旧私塾 | 新式函授 | |
---|---|---|
束脩 | 三年粮米 | 两月工钱 |
文凭时效 | "十年寒窗"之誉 | "立等可取"之便 |
"师生情谊"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
见他眼里的光比当年闰土举着钢叉时还亮几分我却说不出话。
四(插画):
- 写字楼里戴金丝镜的职员对着收音机记笔记
据《申报》载:沪上商科大学首开空中讲堂 - 乡下老童生捧着《函授国文讲义》临碑帖
某书局统计五年售出百万册 - 夜校女工用铅笔在机器轰鸣中解代数题
见胡适《四十自述》补注 - 电报局排队寄试卷的长龙蜿蜒如古篆
摄于南京夫子庙前
*此插画原载于《东方杂志》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号*
[作者按]
近日见报载教育部整顿通信教育章程
忽忆及绍兴府中学堂初创时的光景
那时学生须亲手研磨松烟墨
如今却只需备好三分邮票
进步乎?退步乎?
诸君自有明断
——旅沪散人记于虹口寓所
(民国廿四年梅雨时节)
校稿时添三字删五言不可辨矣
※※ ※※ ※※ ※※ ※※ ※※ ※※ ※
(全文字数统计:壹仟贰佰叁拾柒言整)
*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