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2019.07.03179人看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的历史发展由来
6月21日,国家开放大学——这个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远距离教育系统庆祝了她的40岁生日。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把一所大学称为教育系统?她的校园有多大?学生有多少?
“我们的校园无限宽广,哪里有需要就开在哪里;我们的校友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教职员工骄傲地回答。
40年了,这所大学始终深耕在中国大地上,她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据统计,该校40年累计招生1900万人,1440多万名本专科生在这里毕业,其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基层,55%分布在中西部。
从诞生之日开始,这所自带科技基因的大学就一直紧紧跟随这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校名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改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的主课堂从广播电视转移到电脑、甚至手机屏幕上,教育技术从以广播电视手段为主升级到以网络技术手段为主。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志坚说,该校始终坚持不变的是,“利用技术手段,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平民特性被认为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一位老电大人总结道:“我们是亲民兜底的草根大学,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电大都不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先行继续教育
1978年,邓小平同志批准组建广播电视大学的消息传来时,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孙美春已经留校工作4年多了,担任数学专业的党支部书记。
作为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孙美春幸运地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尽管对广播电视大学这个新生事物一无所知,但凭借从电大老师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孙美春感觉“电大将为千百万名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包括‘上山下乡’返城的那些知识青年提供高等教育”。
1978年11月,孙美春做通了北京大学的工作,踏进当时还在筹备的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在北京隆重举行开学典礼,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被亲切地称为电大。与电大创建几乎同步,继续教育这个名词被引入中国。作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先行者,电大起点之高,难以超越——开学典礼两天后,即1979年2月8日上午,中央电大的课程就正式向全国播出。第一堂课的授课教师就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为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央电大的主讲教师都是从各个大学中遴选出来的一流教授。王力、陈琳等各个领域的大家,成为千万学子的荧屏导师。
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接受中央电大的邀请,1995年通过电视屏幕,在《大学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这门课中,带来了“对称与近代物理”和“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两个专题的讲座。
据统计,电大在校生人数使得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在成年人当中所占的比例,从1975年的0.7%,提高到1987年的4%,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入学率,从1975年的2%提高到1987年的20%。
电大的特点是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张群玉有个形象的比喻,“把电大建在用人部门的心坎上”。
对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来说,各类人才奇缺,尤其是经济类人才。1983年,中央电大终于要开办经济类专业的消息传来,当时的商业部、物资部、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纷纷说好,并表示:你们有困难我们想办法!
据统计,1983年,全国电大高等专科统设经济类8个专业,招收全科生23万余人,单科生(含双科生)18.7万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同类专业招生总数的1.7倍。
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质量和管理问题。时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张达回忆,经过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认为应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采取的措施包括停招自学视听生,加强考试、教材和管理工作等。
中央电大用3次大规模的毕业生追踪调查回答了这一问题。而国家对电大毕业生的政策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培养质量。
40年,她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
这份坚持,让电大受益。“就是靠这些社会最基层的‘神经’触觉去感悟社会的每一种需求,电大才能主动去做‘配餐’,主动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李林曙说。
转型远程教育